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预测及措施应对分析

发布日期:2020-03-18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苏州中咨字号:[ ]


2020春节注定不平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由武汉爆发后大面积席卷全国各地,对国民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医务人员无私奉献、各行各业积极援助、广大居民采取居家隔离的方式群防群治,举国上下勠力同心共同抗击疫情,钟南山等专家预计2月中下旬将迎来疫情峰值、4月前或将全面结束疫情。针对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我们将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政府、企业、个人应积极采取的应对措施建议。

一、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预测

(一)宏观层面:短期冲击经济,长期不悲观

此次疫情将对我国经济在短期内形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冲击,但当疫情缓解与结束之后,经济活动将快速恢复。具体影响程度大小,依据疫情持续时长与政策对冲力度而定。

1、全年GDP增速大概率破6

由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高感染性特点,且存在潜伏期患者具有感染性、无症状患者也有感染性、某些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持续排毒时间较长等现象,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粪口传播、气溶胶传播等可能,因此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极其重视隔离防治工作。从1月23日武汉市决定封城至今,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文件延长春节假期至正月初九,国内不少省市采取了公共交通停运的措施,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地还宣布除了防疫与维持生活的必要产业,其余各类企业均不得于2月10日前复工,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全国各地延迟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更做出“线上教学”、“停课不停学”部署。

在经济社会活动首先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让路的情况下,目前国内的需求与供给疲软,旅游、酒店、电影、交通、物流、餐饮等行业遭受重创,不少经济学家与权威机构对2020年我国经济走向进行了预测。

在世卫组织确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前,资产管理巨头荷兰ING集团发布报告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将冲击中国零售、餐饮及旅游业,这将导致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下滑至5.6%;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标准普尔做了“初步的评估”,认为这场疫情将使得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下降至4.8%;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最新研究报告亦认为,如果新型肺炎疫情于2月、3月到达高峰,那么2020年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约为5%—5.5%;中国社科院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锋认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2020年前三个月,预计第一季度GDP增速将创新低,或将跌破5%。

在世卫组织确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师任泽平团队对疫情演变进行了三种情形的假定,若防控及时得力,疫情持续时间较短,疫情高峰出现在2月中旬,3-4月结束,WHO解除PHEIC认定,则对经济的冲击主要局限在一季度,GDP全年增速预计在5.4%;若由于春节复工人口流动、气温较低利于病毒传播以及防控不得力,疫情延续至二季度,最终各方面努力下并在气温升高的帮助下于6月左右结束,WHO维持PHEIC判断至6月,则疫情将影响整个上半年的经济增长,GDP全年增速预计在5.2%;若疫情持续时间超出预期,WHO将“湖北”定义为受染地区并提出更为严格的建议措施,则GDP全年增速预计在5%。

2、短期经济受明显冲击

1)三驾马车短期承压

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都将受到冲击,消费和投资所受冲击尤为严重。

消费方面,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0%,汽车销售回暖是社零增长企稳的主要因素。在“新冠”疫情突发情况下,消费受疫情严重影响,春节假期国民多采用“居家隔离”的方式进行防护,肺炎疫情使得人们大幅减少外出消费,餐饮、旅游、电影、交运、线下教育培训行业受负面冲击较大。

投资方面,2019 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5.4%,其中制造业投资阶段性企稳增幅达到3.1%、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9.9%,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8%。在不考虑“新冠”疫情影响的情况下,除制造业投资向好外,房地产开发投资进入下行周期、增速将逐步放缓,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受制于地方政府债监管、整体具有收益率低、收回成本时间较长国内基建及基础较为完善等因素,托底经济的效力变弱。受“新冠”疫情影响,投资短期更显疲态,制造业、房地产、基建三大投资低迷。

出口方面,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17.23万亿元,同比增长5%。受“新冠”疫情影响,预计短期内出口将受到较大的短期冲击,特别是世卫组织确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加放大了出口冲击力度。出口贸易中冲击最大的主要为服务贸易行业,疫情之下人员流动受到严格限制,与此相关的旅游观光、交通运输等服务贸易领域受到较大影响。货物贸易方面,食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通过跨境电子商务邮包方式出口的商品将受到较大影响。

2CPI短期上涨,PMIPPI下跌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月我国CPI同比上涨5.4%,涨幅比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涨幅创下8年多以来新高。CPI同比涨幅扩大既有春节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因素,也有今年与去年春节错月、去年对比基数较低的因素。预计年初或将是今年CPI的峰值,随着疫情缓解及翘尾因素回落,同时猪肉产能已于2019年11月出现边际恢复,CPI涨幅将会趋于下降。

据统计局数据,我国2020年1月制造业PMI小幅回落至荣枯临界点,较上月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基建项目加快落地的预期和施工提振是PMI维持景气的核心因素。但该项数据调查是在1月20日之前,调查期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尚未充分反映。由于疫情的影响,工人复工延迟,企业生产无法有效进行,预计短期内外需求和国内生产都将承受较大的下行压力,PMI 在后期将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据统计局数据,我国2020年1月PPI同比由上月下降0.5%转为上涨0.1%;PPI环比连续两个月持平。但随着疫情影响节后复工生产节奏以及受避险情绪影响,短期内PPI同比增速转负。

3长期经济基本面不改变

虽然疫情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从历史经验看,瘟疫等突发事件对宏观经济的冲击通常是短暂的。1918年美国大流感、2003年我国“非典”,国民经济在疫情解除后即恢复了增长。突发事件不会改变市场运行的既有趋势和结构,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市场情绪逐渐平稳,前期由于开工复工迟滞所积累的市场需求将集中释放,生产、投资与消费必将加快增长,积聚的需求能量也将集中释放,从而拉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从宏观条件看,中国经济的综合竞争优势也能够抵御短期冲击。中国既是“世界大工厂”,也是“世界大市场”,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对应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所在,也是任何经济体都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从整体看,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韧性强、动力足、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从发展动力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不断累积、更加强劲。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多项数据明显高于经济增速,质量效益型增长态势将更加稳固。同时受疫情的影响,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网上娱乐等数字经济新业态表现得十分活跃,数字经济已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经济新旧动能的有序转换、发展空间的不断拓展并不会因疫情影响而发生改变。

从应对能力看,中国政府适时采取经济政策组合拳。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党中央就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对加强疫情防控作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区各部门也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对抗疫情的政策措施。在国家的统一调度指挥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抗疫大格局,有利于经济快速恢复。

(二)中观层面:各行各业有喜有忧,新业态不断孕育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国内不同行业在短期内将产生不同影响。从长期来看,疫情将进一步推动新业态的发展与制造业的转型。

1、旅游、线下娱乐、交通运输、零售、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短期负面冲击较大

1)文化休闲及旅游业

疫情全面升级后,文化和旅游部接连发文,暂停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产品业务。同时,各地方文旅主管部门也积极部署防控工作,全国所有文旅休闲活动已完全停滞。疫情对于文化旅游业的影响,以2019年春节期间旅游收入规模推算,2020年因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收入损失预计超过5000亿元,相当于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左右。

2影视娱乐业

 每年“春节档”都是电影市场重头戏,2019年八部电影在七天假期累计收获票房58.4亿元,2020年春节档排片市场预测票房有望接近70亿元。然而,随着疫情升级,影片不得不集体撤档,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几乎颗粒无收。春节档票房对于全年电影票房至关重要,从2016年起占比超过5%,2018、2019年的占比均超过9%,预计由于疫情影响,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窘况或将导致全年电影票房收入“零增长”,甚至出现轻微负增长。

3餐饮及零售业

春节本是消费旺季,但为配合疫情控制,政府号召广大人民减少外出、留在家中,此举对餐饮及零售业无疑是沉重打击,多家连锁餐饮企业今年春节期间营业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餐饮和零售企业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预计2020年同期受疫情影响,该部分收入或减少50%至70%,相当于损失额5000亿至7000亿元。

4交通运输业

 往年1月至2月正值春运客流高峰期,但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封城”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外加返乡或外出旅游人数大幅减少,给交通运输业带来显著影响。据交通运输部估计,2020年春节假期10天(1月24日至2月2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9亿人次,比2019年春运同期下降近73%。预计此次疫情将给交通运输业今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带来巨大压力。

5制造业

 每年1至2月是春节假期,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淡季。然而,今年疫情情况特殊,让许多工厂停工时间延长,且许多工人返程受阻,势必会让这个淡季持续至3月,甚至更长时间。不仅如此,由于中国“世界工厂”的角色,若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国内制造业陷入停滞也将产生相当规模的溢出效应,影响国际相关产业链中上游企业的采购需求和下游企业的产品供给。

6房地产业

为有效预防疫情蔓延,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于1月26日向全行业发出倡议,房地产开发企业暂时停止售楼处销售活动,待疫情过后再行恢复。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截止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售楼处已关闭,部分城市更是直接关闭网签系统。此外,建筑工地已基本停工,土地拍卖暂缓,地产中介也悉数停业。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从2020年1月下旬开始,大部分开发商成交量相比往年春节期间暴跌95%。随着疫情持续,预计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销售、开工和竣工都将受到不小影响。

2、医药、电子商务、网上娱乐和生鲜等短期利好

1医疗耗材及制药

本次疫情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物资供给不足。随着疫情发展,全国各地相关工厂日以继夜生产相关物资,可以预见,短期内这一类医疗设备和物资的生产行业将因为疫情而得到蓬勃发展。另外,随着医疗专家在新冠肺炎救治方面的探索,各类中西药物的临床试验正如火如荼展开,特别是多家医疗机构就瑞德西韦组织开展临床试验,研究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电子商务

 在本次疫情中,许多民众长时间居家,足不出户,这种状态已经并将继续带动网购和在线订餐等领域需求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五年我国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复合增长率高达33%,2019年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达到23%。预计受疫情影响,额外需求将让2020年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回升到30%左右,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也将攀升至30%。

3在线娱乐、在线教育

由疫情导致的“宅经济”,除了网购以外,也包括其他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的休闲娱乐活动,例如各类视频和音频、直播、网络游戏等。另外,随着大中小学推迟开学、其他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线下无法开展线下课程,职场人士因在家办公而空出通勤时间,预计各类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等领域业务收入也将因此获益。

4远程办公相关产业

 春节假期结束后,陆续复工的企业积极采取在家弹性办公方式应对疫情。受本次疫情应对推动,远程办公正加速成为一种工作模式,并有可能在一些领域常态化。根据东兴证券资料,至2017年,全世界已有24%的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采用远程办公方式;到2020年,预计约50%的科技公司将会有约29%的员工实现远程办公。政府在线沟通、学校远程授课、医院线上诊疗、企业在线商讨都离不开远成办公相关产业。

5生鲜电商

疫情影响下市民均尽可能选择不出门,但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不少人选择了在网上买蔬菜水果。日前各大生鲜电商却频传爆单、配送员不够用等新闻,特别是行业内几家头部生鲜企业,都有着类似的订单暴涨情况。短期疫情对于生鲜电商充分利好,长期来看行业仍需解决供应链、损耗大、品控难、盈利难等难题。

3、一批新业态将涌现

除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外,从长期来看,在线医疗、“宅经济”、“零接触服务”等业态将不断涌现。

通过此次疫情,未来国民对健康的关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医疗保健、运动健身等细分行业将得到更多关注,在线心理咨询、在线问诊、在线教练等在线大健康服务会变得更加普及。

电商、O2O服务、家庭娱乐等“宅经济”持续发展,未来随着5G的推广,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等电商细分行业、O2O服务,以及包括VR/AR等在内的在线文旅、互动娱乐等独特场景体验,将持续爆发出新应用、新业态。

“零接触服务”迎来新机遇,在此次疫情中无人机配送、快递柜等非接触式服务给了很多人安全感,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其便利性、隐私性和智能性等特点。未来,无人零售、无人自拍屋、迷你KTV、无人餐饮等更多更细分的线下“零接触服务”料将迎来更多新机遇。

(三)微观层面:短期企业与个人都面临巨大压力

疫情对不同微观个体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从受冲击程度,民企大于国企,小微企业大于大企业,农民工大于正式职工。

1、企业面临流动资金压力

根据wind数据显示,我国新三板上市企业中现金不够支付3个月工资的有1511家,约占30%;不够支付6个月工资的有2720家,约占50%。 如果考虑到能够较快变现的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等高能类货币资产(不含应收账款),情况会稍好些,但仍有约24.1%的新三板企业,职工薪酬支付能力在3个月以下。

小规模企业,压力则会更高。根据wind数据,2018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以下、规模偏小的新三板企业中,约有46.1%的企业2019年上半年现账面货币现金不足以支付3个月职工薪酬,60.1%的企业不足以支付6个月职工薪酬。

在疫情冲击下,再加上由于开工、消费等市场行为受阻,现金薪酬比低、应收账款周转能力差、速动比率低的中小企业首当其冲,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2、个人面临收入及失业压力

员工收入与企业经营效益息息相关,尽管人社部已下发通知要求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但当企业效益下滑,员工的薪资、奖金乃至就业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不少企业仅给员工下发基本工资。同时由于不少企业考虑优化人员结构提升营运效率,甚至一些企业直接在疫情中破产倒闭,则个人面临失业风险。

二、措施应对建议

(一)政府层面:短期政策与长期改革相结合

1、短期稳定对经济后续增长的信心和市场主体的预期

(1)财政政策

目前中央与各地已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涵盖诸如减免税费、减免租金、延期缴纳社保、提高贴息支持力度等,短期内有利于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降低社保缴费率,养老、医疗缴费率可分别酌情降低。适当减免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的增值税,亏损的金额抵减盈利月份的金额以降低所得税税基。对参与捐赠的企业和个人予以所得税抵扣。财政赤字率可暂不受3%的上限限制,对于债务率较低的省份,地方政府可通过发行专项债券缓解支出压力。

(2)货币政策

一是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建议央行适度放松货币政策,增加注入流动性、引导LPR合理降低,若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持续加重,可考虑对特定受冲击较大的银行业机构降准。二是要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引导信贷市场利率水平下降。三是要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3)就业政策

鼓励和允许企业围绕自身经营状况积极采取灵活的用工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在家办公、线上办公。疫情期间的薪酬支付,企业和用工单位可以在人社部已发布文件的基础上和员工商量确定。对于主动增加就业岗位且达到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建议提供专项奖励。对于疫情冲击较大的武汉、温州等城市,建议各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就业政策,维护好中小企业以及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利益。

2、长期加快机制体制改革与公共体系构建

(1)强化信息公开透明

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清单管理和政府信息定期披露机制。加强舆论监督管理,充分保护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对社会重大公共事件的知情权。加快建立《吹哨人保护法案》,公民为维护社会安全与公正所展开的报料行为,保护吹哨人不会受到泄密或传播谣言等指控。

(2)优化社会治理体系

加快推动政府从管理到服务的治理理念转变,完善治理主体,推动政府与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协商在信息共享、情况通报等方面加强合作。打造智慧政府,发挥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有效作用。进一步完善官员问责体系建设,更好地落实“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3)完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加快应急响应体系建设,落实医院、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的应急工作规范,明确应急响应、现场组织、工作流程、处置措施等操作规范和流程。不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组建各级应急医疗救援机动队伍,确保应急救援队伍的稳定性。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强化卫生应急储备物资动态管理,健全物资储备和征用调用制度。

(4)实施产业引导政策

加强食品行业监管,普及食材可追溯性,大力推行倡导食品安全、绿色健康、饮食养生。加强免疫力类、消毒杀菌类、医疗器械类等疫情防控药品器械生产扶持,加强防疫科研攻关,随时启动疫情防控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的应急审评审批。引导科技硬件、互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动能,营造新兴业态发展的良好环境。

(5)引导全民开展健康运动

普及健康防护知识,职能部门积极提供普惠式指导。进一步健全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建设,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全开放,营造健康锻炼环境。引导市民开展健身活动,增强市民健康素质。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系统掌握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针对青少年和老年人重点人群,提供健康知识、心理养护、营养知识等宣传指导服务。

(二)企业层面:短期应对与长期转型相结合

1、短期积极做好疫情应对工作

(1)做好防疫工作

企业在疫情期间优先要做好的是防疫工作,应尽早设立由董事长或总经理牵头的“企业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制定应对疫情的政策和措施,确保全体人员的健康。生产运营中尽量拉大工作场所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佩戴口罩,避免出现交叉感染。采取两班倒、弹性工作制等措施减少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工作人员。条件允许的企业或者业务岗位,鼓励员工在家办公。

(2)用好最新政策

企业应充分应用各地政府紧锣密鼓出台的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可指定专人研究政府政策,积极把政策用好用透。与上下游供应商积极开展基于互让利益的磋商,联合金融机构、行业协会或其他相关企业展开协作或相互支持。着力保持企业流动资金,借助疫情特殊时期完善管理,降低成本,理清职责,筹措资金,提升实力。

(3)探索运营新方法

企业要学会以创新应对危机,用创新寻求机会,积极借助本次疫情危机对企业发展布局进行考核,在商业模式、资源的柔性、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合理优化。加快推动营销、财务、会计、人事、质量、物流等工作流程化、数字化,积极开展线上采购销售、网上工作、业务外包等。

2、长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提升经营水平

(1)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此次疫情因为限制开工而受到冲击最大的企业主要为传统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服务业。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采用传统管理方式,车间拥有更多产线工人,供应链、运营平台、营销系统仍然是依靠传统的现场、线下人力进行处理,整个价值链基本以人工为主且必需现场操作,在疫情期间降低了整个运营的效率和灵活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也有线下、低效、高成本的特点。建议企业积极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使制造与服务系统运营更加快速、更加灵活,更有效地面对各种市场情况以及突发事件。

(2)制造业企业推动精益生产

近年来我国企业面临总体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税费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的逐渐升高的困境,疫情更是给了企业沉重一击。建议企业加快开展价值链全环节的精益制造,从车间现场、生产工艺到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等价值链各个关键环节全面展开,持续改善生产经营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3)服务业企业扩大线上服务

疫情加速了线下消费向线上转移的步伐,生鲜零售、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线上服务都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虽然疫情过后线下消费仍然是主流,但建议相关领域服务业企业扩大线上服务,在增加销售的同时分散业务风险。建议影视文化企业扩大线上投放,文旅企业加快提供全景虚拟旅游文化服务,教育培训机构扩大在线教育服务提供。

(4)着力完善企业财务制度

建立公司的财务预算制度,严格执行预算管理。优化成本结构,人工成本占比、运营成本占比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做好公司的资金规划,建议确保账户资金要足够企业6-18个月的周转。缩减无效费用,对于可以外包的非专业业务进行外包。

(5)优化组织架构及薪酬制度

定位企业最核心和差异化的价值,基于此优化组织架构,尽量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减少上下级沟通成本。优化薪资结构,明确企业的付薪理念,选择相应的薪酬结构类型,确定合理的薪酬结构比例,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减少员工流动性。

(三)个人层面:短期防护与长期转变相结合

1、短期积极响应防疫号召

(1)提高疫情认识

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到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性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防护知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不参加集聚性活动,切实做好自我和家人防控,坚决避免成为新的传染源。要严格执行企业、社区疫情报告制度。

(2)参加疫情防控

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疫情防控战斗当中,形成联防联控、全员参与的有利局面。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各类咨询机构等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为尽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建言献策;公益机构、金融机构加大防疫物资、资金支持力度;文娱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志愿者加大抗击疫情防范宣传力度;社会各界积极参加防疫捐助工作,关注最新疫情动态,坚决抵制谣言散布,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坚决辟谣,共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3)做好本职工作

当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要有序恢复社会生产,一方面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为抗击疫情前线提供充足的“武器”和“弹药”。复工企业合理设置防护标准,努力创造工作条件,个人摆正心态、踏实工作,促进疫情期间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2、长期调整生活理念

(1)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据有关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来源于野生动物的人类传播病比例已经超过70%。通过非典与新冠两次重大教训,越来越多人将会注重食品安全、拒绝食用野生动物,违法捕捉和销售野生动物将会大幅减少。同时要注意减少接近野生动物的行为,拒绝毫无边界的野生动物旅游。

(2)适度储蓄取代过度举债

本次疫情让企业和个人都意识到,当收入预期大幅下滑时,如何应对债务、按时偿还本息成为首要问题,举债过度使短期偿债压力大幅上升。建议个人避免过度举债,适当提升净储蓄水平。

(3)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加强传染病防治意识,在公共场所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工作,积极配台口罩、手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注意营养均衡,注重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健康良好的心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报道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02-0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2016-12-20]
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新方位[2016-12-15]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2016-07-29]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