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PPP项目如何撬动民资

发布日期:2015-09-15访问次数: 字号:[ ]


  PPP项目如何撬动民资
  来源:金融时报


  稳增长措施仍在加码。

 

 9月8日,财政部表示,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将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加快落实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相关措施,及时进行预调微调,加快推进有利于稳增长的改革措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当日公布的一系列举措中,加快推广PPP模式(公私合作模式)的表述引人关注。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多部委已经或分别、或联合发布了多项与PPP相关的指导意见和操作办法,鼓励在多个公共服务领域广泛采用PPP模式;去年12月,财政部公布了30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约1800亿元人民币,以期形成示范效应;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PPP项目引导基金,以实际投入来提升社会资本投资信心,撬动更大规模的资金。

  政府对于民资的渴求不难理解。一方面,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新兴市场货币持续贬值,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低,我国出口数据持续走低,外需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这一关键时期,作为现阶段稳增长的重要动力,投资被寄予厚望。

  另一方面,前7个月的投资数据并不尽如人意。8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超预期下滑,其同比名义增长11.2%,增速比1月至6月回落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这一增速接近20%。应当说,尽管中央财政在稳增长投资方面倾力而为,7月份国家预算资金同比增长20.2%,创下24个月以来的新高,但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受到约束、土地财政难以为继、预算限制日益紧张、银行削减项目贷款等问题集中出现,地方政府在保障基建投资平稳方面难免捉襟见肘。

  因此,现阶段,倚重民资已成为必然之选。遗憾的是,尽管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但民资似乎仍在观望,各地平均PPP项目签约率低于20%,难以缓解融资平台清理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带来的投资资金受限困难。

  其实,无论是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还是设立PPP项目引导基金,的确可以推动一些重点项目加速启动。但想要撬动民资,仅仅给予资金支持恐怕还远远不够。多项研究表明,如果地方政府对PPP项目认识不够、投资者对项目信心不足、项目权责分配不均等症结不破,PPP项目推进遇阻的状况恐难有实质性改善。

  那么,本次财政部又是如何对症下药呢?

  首先,做好PPP立法准备工作,研究出台“以奖代补”措施,端正地方政府态度。

  此前,有很多地方政府将PPP项目视为向中央要政策、要扶持的理由,向民资“钱袋子”伸手的融资通道。而此次政策提出要研究出台“以奖代补”措施,正是为了鼓励地方政府完成项目,而非申请项目拿补贴。唯有从根本上改变地方政府对PPP项目的认识,才能将前期调研与后期部门协调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PPP项目的顺利推进。

  其次,严格筛选新一批适宜采用PPP模式的项目,以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案例,增强投资者信心。

  据媒体报道,近期财政部将公布第二批PPP示范项目。相较于第一批示范项目,这次的要求更加细化,比如,明确“项目期限原则上不低于10年”、“建立‘能进能出’的项目示范机制”等。通过更严格的筛选示范项目,可以避免贸然推进可能引发的烂尾工程,更可将相对成熟的项目成功展示给后来者,有助于后期推广的顺利展开。

  再次,强化契约意识和风险理念,从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将项目风险纳入中期财政风险控制体系,让合作主体权责对称。在项目伊始就必须强化地方政府的契约意识,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解决好“出了钱以后谁说了算,合作中的争议如何处理,万一出了问题责任谁担”的问题。这就要求地方财政必须对PPP项目进行公开透明的招标、运行,同时通过中长期规划,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承担责任。例如,针对地方政府可能的违约行为,财政部或将探索建立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结算扣款机制,以确保投资人利益。

  当然,上述改变需要中央、地方政府、民资的互相支持、互相信任,更需要中央层面推动相关立法,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和财政鼓励办法,以实实在在的制度改革稳定民资预期,取信于民,使PPP项目真正成为一种收益持久、稳定的投资。唯有如此,PPP项目才能真正“叫好又叫座”,民资也将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贡献更多资金和智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报道
公司受邀为浙江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后评价培训工作[2015-08-29]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