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中国制造2025》系列评论(二):提质增效是由大变强的中心

发布日期:2015-06-05访问次数: 字号:[ ]


《中国制造2025》系列评论(二):提质增效是由大变强的中心


【来源:中国电子报】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立足国情、立足现实,要实现制造强国“三步走”的目标,必须以提质增效为中心。
  虽然我国制造业产值稳居世界第一,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还处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当中,与国外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的制造业可谓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前面是一些发达国家加速制造业回归,后面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以更低的成本吸引制造业转移。从我国制造业的自身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重重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要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制造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首先,制造业提质增效,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先进制造业并举。结构产业调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之一。要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离不开庞大的传统产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绝大部分传统产业已趋饱和,产能过剩十分突出。如果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升级,不但可以进一步挖掘传统产业的发展潜力,还可从中收获巨大的增长效应。通过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将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地位。与此同时,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是适应新常态的主动作为,而先进制造业即是培育新增长点的主要着力点。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以重大发展需求为牵引,占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才能打破我国制造业跟随发展的被动局面,是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其次,制造业提质增效,要向微笑曲线的研发设计与服务两端并行。目前传统制造业价值链不断扩展和延伸,制造价值链的微笑曲线更加凹陷,单纯制造环节的获利水平越来越低,而价值链两端的研发设计与服务环节的附加价值越来越高。但以往我们的制造业过于关注制造环节,而对研发设计与服务的重视和投入不足,向前端的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市场营销及后端的系统服务、维修检测拓展,无疑是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当务之急。从现实来看,尽管国内部分制造企业开始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但总体而言,还停留在批发零售、运输仓储等低端服务领域。许多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向服务转型的程度和效果。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不断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是制造业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
  最后,制造业提升增效,要提升质量品牌与强化基础核心并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不仅强调了质量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更为制造业提质增效指明了方向。质量品牌是效益的源泉,质量品牌影响消费、引导消费、创造消费,与制造业的提质增效直接相关。从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制造业强国发展看,都是通过抓质量、做品牌、构建以质量品牌为核心的竞争力,进而成为制造强国、经济强国。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产品质量总体向好,但在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和核心系统以及在一些行业高端产品的设计制造方面技术受制于人、质量与可靠性都存在问题。工信部《2015年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指出,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实现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有力保障制造强国建设。另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也是我国制造业的一大软肋。这直接影响和损害着我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提高质量品牌与强化基础核心是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必选动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报道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2015-06-20]
《中国制造2025》系列评论(一):创新驱动是由大变强的核心[2015-06-05]
新常态孕育新机遇新动力[2015-05-21]
十大产业将撑起制造强国“中国梦”[2015-05-21]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